作者:陈童敏(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理论研究部、广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省社会主义研究基地党史党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副主编)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培育协商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其根基在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发展是其深刻内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其内在本质要求。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创新实践中,持续推进“两个结合”,不断升华其中精神内涵,创新建构并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属性的重要支撑,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思想基石和精神动力。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培育与时代和任务相适应的协商文化,强化政治协商,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推动多党合作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引领带动其他协商形式长足协调发展;拓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适用性和制度保障,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协商文化学理化、体系化研究,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话语体系,为构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是新时代凝聚起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和精神力量的重要任务。


协商文化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内涵

协商文化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西方的“协商民主”具有本质不同,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深深植根于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并具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的恒久生命力,同时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内涵。协商文化高度传承并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协商”思想,“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等交往交流理念,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道路的选择与发展的文化根基。在其浸润形成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协商文化发展注入丰富源泉和奠定深厚底气,同时也使协商文化自身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实现了创新性的发展。培育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协商文化,首先应进一步挖掘并阐释协商文化的“中国特色”,深入研究蕴含在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中丰富的协商传统、协商议事观念、协商民主实践形式、经验和发展规律,提炼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要求的协商文化内涵,特别是协商文化的核心要旨、丰富意蕴和鲜明特色,不断深入开展协商文化理论研究,形成学理化、系统化的协商文化理论体系,使协商文化的“中国特色”特征更为突显,深化构建协商文化话语体系,以协商文化的传承发展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根脉。文化是国家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灵魂,将协商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一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支撑才能保持平衡、根基才不会动摇。


在中国式现代建设进程中培育协商文化

凝心铸魂,以新思想引领协商文化的发展方向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认识,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持续推进“两个结合”,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更广泛、更多层、更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为完善,开启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新篇章,积淀形成了独具底蕴内涵的协商文化,从而有力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朝着更为纵深、更为坚实的方向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的现代化,培育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协商文化,首要的是要解决举旗定向的问题。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夯实凝心铸魂的理论基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做到“两个结合”,构建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话语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凝心铸魂的发展方向。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培育协商文化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培育协商文化凝心聚魂、掌舵领航,确保协商文化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坚持发挥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筑牢凝心铸魂的共识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协商文化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凝聚国家之核心,立中华民族之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夯实凝心聚魂的群众根基。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倾听人民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在党的领导下,构建起“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文化氛围,使协商文化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内涵,增强开展和参与民主协商的文化自觉。

创新实践,不断注入协商文化的生机活力 

以创新协商民主实践为引领,厚培协商文化创新发展丰富土壤。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及其思想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而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如,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协的建立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协商的伟大成果。始终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以其丰厚的历史实践积淀,厚植新时代协商文化土壤,为新时代协商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奠定深厚根基并注入创新活力。应持续推进创新协商民主实践形式,畅通多元的协商渠道,拓宽协商文化发展载体,厚培协商文化肥沃土壤;立足于协商民主实践,将协商文化内化于制度,通晓于理论,放眼于世界,通过多重路径,浸润养成和培育协商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让协商民主深入人心,凝聚和传扬协商精神,引领协商文化建设迈出更坚实步伐。以人民政协协商实践为抓手,提供协商文化创新发展富足养分。人民政协协商实践是培育并塑造特色协商文化的重要载体。依托协商文化特色内涵,将之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将协商文化所倡导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融入贯穿到政协工作各方面,夯实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的文化基础,使协商文化建设与政协工作实践同步伐、相适应。以总结、凝练协商实践创新经验为指导,注入协商文化发展的蓬勃生机。与时俱进地总结提炼不同协商形式的独特文化元素,注重分类指导、彰显特色,通过总结凝练,促使协商文化的价值理念随着协商民主实践的创新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完善制度,优化协商文化的培育环境

协商民主制度的完善程度和程序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协商过程中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以及行为选择。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协商文化本质是求共识,应在制度规章、行为模式层面,进一步深化对民主协商制度、体制、机制的科学内涵、基本要素和结构体系的研究,进一步厘清协商文化制度与其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态制度关系,创新协商文化制度,不断提高新时代协商文化建设质量和工作创新的水平。完善已有的协商民主制度、创新协商文化培育制度,是保障协商文化培育良性运行的根本性问题。坚持和完善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各类协商民主制度,推动协商意识的养成,使协商成为人民政治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独特协商民主制度优势,构建运行高效、民主规范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体系,为塑造并优化协商文化的培育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

交流互鉴,提升协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探寻出的中国独特的政治文明成果,其以中国特色的民主实践形式,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民主自由价值追求的新模式。面向世界,深刻把握“两个大局”,应加强国际交流互鉴,海纳百川,广采众长,借鉴学习国外协商民主先进经验,融合中国国情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文化;当以优秀的社会主义协商文化,展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模式,参与构筑中国特色协商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民主协商故事,提升社会主义协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始终秉持开放包容、互商互鉴的协商精神,开展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以社会主义协商文化内容为纽带和引领,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文化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视角下自身的长足发展。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大项目(GD23ZD1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特别委托项目(GD23WTB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