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钟贤,福建师范大学廉政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不想腐上巩固提升,更加注重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以文润德、以文养廉,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镇,在塑造社会风气、传播道德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责任,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既是引导大学生扣好廉洁“第一粒扣子”的主课堂,也是弘扬新时代廉洁文化的桥头堡,更是引领崇廉拒腐社会风尚的主阵地,理应在廉洁文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推动廉洁文化在高校落地生根,形成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既是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促进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把牢思想之舵,厚植高校廉洁文化思想基础
思想上保持清醒,行动上才能坚定。廉洁文化的价值在于内心的坚守、道德的自律,本质是引导人如何清新正道、正心修为。加强新时代高校廉洁文化建设,首要任务在于加强理论武装、强化思想引领。只有对廉洁文化内蕴的价值旨归、行为规范保持清醒认识,才能真正构筑起廉洁文化的思想基础。
推动廉洁文化与高校党建工作互促共进。筑牢高校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根基,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文化思想铸魂育人,广泛培植师生廉洁文化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将廉洁文化因子融入党纪学习教育,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职工政治理论培训、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党团主题活动等的重要学习内容。织牢织密高校廉洁教育网络,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宣传、组织、教务、学工等部门各司其责,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共建的廉洁文化建设体系,引导全体师生干部做廉洁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坚定实践者。
推动廉洁元素与高校思政元素相互融合。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积极向上、崇德尚廉的文化能够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廉洁观。一方面,要推动廉洁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主渠道、主阵地,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和廉洁模范分享廉洁智慧、廉洁经验、廉洁理念,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讲深、讲透、讲活廉洁文化的道理学理哲理,推动廉洁文化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课内教学到课外实践转变,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既要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廉洁文化教育的互动学习平台、在线课程等,提供多样化的廉洁教育方式,也要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廉洁理念的认识和体验。
推动廉洁教育与师风师德建设同向发力。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廉洁意识和专业素养培养,以廉洁文化涵养教师品德,培养“学问之师”和“品行之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打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廉洁教育专题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廉洁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做到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引导者。开展廉洁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培养教师的廉洁意识和廉洁行为习惯,杜绝腐败观念在高校中蔓延。建立廉洁文化评价体系,明确廉洁文化教育目标和任务,并将其纳入教职工绩效评价体系,对教师廉洁表现进行评估和奖惩,推动全体成员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激励全员全过程参与廉洁文化教育工作。
发挥学科特长,深化高校廉洁文化研究阐释
加强高校廉洁文化阐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既是廉洁文化的学习过程,也是廉洁文化的传播过程,能够为高校廉洁文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也可以为培养具备廉洁意识和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高校应当充分运用学科、平台、资源、师资等优势,深化廉洁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深挖传统文化精华,推动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华廉洁文化蕴含着为政以德的道德风范、廉为政本的价值取向、正心修身的思想内核。汲取中华廉洁文化精华,既是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高校使命。高校理应在传统廉洁文化研究中深入挖掘,加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借鉴和吸收优秀廉洁文化思想资源,加强对古代清官廉吏、嘉言懿行、廉洁家风、廉洁制度的读本撰写、教材编写、课程开发、课题研究。
打造学术资源平台,促进交叉融合。发挥学科优势,依托纪检监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平台,建立廉洁文化理论研究中心或研究机构,形成集思广益的学术研究环境。抓好项目立项,加大资金和资源投入,将廉洁文化纳入社科规划项目,建立专门研究基金、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廉洁文化理论研究,支持廉洁文化研究项目的开展。加快学科融合,整合法学、政治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等相关学科力量,建立廉洁文化理论研究的学科群,成立专业性廉洁文化、廉政理论研究智库,开展廉洁文化的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推动廉洁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走深走实。
推广转化研究成果,形成品牌效应。高校可以依托高校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打造高校廉洁文化学术高地。分析研判新时代新征程廉洁文化建设的特点、趋势和规律,从文化反腐的视域促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精细化、精深化研究,推动学术成果的持续产出和应用,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注重把廉洁文化建设有机融入高校科研学习全过程,发动师生共同参与廉洁文化课题研究和学术探讨,实现师生之间的同学共研、同题共答,教学相长、共同提升。此外,建立高校间的廉洁文化合作研究机制,搭建高校、社科机构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等部门沟通联系的平台和渠道,推动跨校、跨领域、跨地区的廉洁文化理论研究合作。
丰富阵地载体,拓展高校廉洁文化传播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积极宣传廉洁理念、廉洁典型,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积极开展廉洁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丰富和扩大高校廉洁文化传播载体和阵地,有利于形成清朗的校园文化和清廉的校园氛围,从而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的思想教化功能、精神净化功能和敦风化俗功能。
以数字化方式激活廉洁文化资源。高校借助活态传承、数字展演等方式有助于激活深厚的中华廉洁文化遗产。一方面,可以建立廉洁文化资料数据库。整合地方廉洁文化资源,广泛收集整理本土红色廉洁故事、地方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深挖校史、校训、校友、校景中蕴含的廉洁故事、廉洁案例,挖掘师生身边的廉洁事迹,为高校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和宣传提供案例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建设网上廉洁文化展馆,搭建高校廉洁文化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或专门的廉洁文化网站,提供丰富的廉洁文化资源、案例分析、学术论文等内容,定期发布廉洁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典型案例、先进经验等内容,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和借鉴。
以高质量供给打造廉洁文化产品。高校是文化创新创造的重要阵地,在提高廉洁文化产品供给方面具有突出优势。通过廉洁文化品牌活动、符号元素的塑造和推广,有助于引导广大师生关注廉洁文化话题,激发对廉洁行为的讨论和思考,激励学生参与并亲身感受廉洁文化的精神意蕴。高校要加快推出一大批廉洁文化的精品力作,制作廉洁文化微电影、动画、短视频、绘画等文艺作品,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师生传递廉洁理念。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多元化的廉洁文化主题活动,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廉洁文化品牌,例如举办廉洁文化节、廉洁文化讲堂、廉洁知识竞赛、廉政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文艺演出等。高校也可以塑造校园廉洁文化的显著标识。结合学校重大节庆活动,开展廉政文化系列宣传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元素,设立廉洁书屋、廉洁文化墙、廉洁教育长廊,提升高校廉洁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以全媒体平台驱动廉洁文化传播。高校可以丰富廉洁文化传播载体,形成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全方位的传播格局。既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子屏幕、校内电视台等传统媒介,在校园内定期播放廉洁文化宣传片和倡廉警示故事,更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弘扬新时代廉洁文化,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媒介形式传播廉洁文化,以可听、可感、可亲的方式感知廉洁文化,做到贴近师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建立高校廉洁文化宣传的官方账号或专题页面,发布廉洁警示教育内容、案例解析、廉政法规等,推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职工廉洁从业、教师廉洁从教、学生廉洁从学的生动案例,引导广大师生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和传播廉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