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格美才走,杭州又进入高温橙色预警,7月29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望江街道善行大使彭清林从益爱星咖啡小屋主理人肖丽娜手中接过50杯奶茶、冰红茶,便招呼着外卖小哥们歇一歇,解解渴。
就在7月18日,彭清林拿到一张专属的公益服务中心法人证书,实现了他做公益的一个小心愿。在望江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指导下,彭清林将带领队员们引导外卖小哥文明骑行、停车,同时,还将参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给户外工作者准备解暑茶饮也是彭清林接的首个公益项目。
炎炎夏日,望江街道的益爱星咖啡小屋推出“一杯公益茶”清凉共享活动,每周推出50杯清凉茶饮,委托彭清林的清林公益服务中心送到外卖小哥、环卫工、网约车司机等城市户外工作者手里,该活动将一直持续到8月底。
这些公益奶茶出自于益爱星咖啡的“特别”员工之手,他们是望江街道残疾人之家的心智障碍者,他们还有另一个昵称:“小蜗牛”。
“欢迎光临,要来点什么?”35岁的丹丹在吧台后热情地招呼顾客,见顾客有些犹豫,她开始自荐,“我会拿铁哦。”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左手拿着杯子,右手舀起适量冰块,倒入八分满的牛奶,再加入咖啡,最后装盖。一旁打下手的是她的同事,51岁的毅毅,他会一边背诵相应步骤,一边进行操作。“你会发现他们在工作的时候特别专注,虽然动作没那么快,但这份认真很打动人。”一旁指导的肖丽娜说。
今年,望江街道多渠道促成大龄残疾人就业,辖区社会组织益爱星助残服务中心运营的咖啡小屋成为街道助残帮困店铺,提供了3个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岗位,对做咖啡感兴趣的丹丹和毅毅于3月报到,开始了新尝试。
“老师做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模仿老师的动作。”往往简单的10个动作在“小蜗牛”眼中需要拆解成20个甚至30个动作,但丹丹说自己很喜欢在这里做咖啡,客人的一句“好喝”,能让她开心一整天。据介绍,“小蜗牛”们现在可以独立完成7、8种简单的饮品,味道也不错。
7月初,街道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张茹茵和肖丽娜开始思考如何提升咖啡小屋的公益服务功能,为残疾人增添一份温暖,并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普通人。“一杯公益茶”成为“造”温暖的开始。每周五,丹丹和毅毅会提早到店煮茶、熬珍珠,平平协助打包装袋,几位老师从旁指导,望江红十字会志愿者以及托育联盟的孩子们会把做好的饮品送到“小哥驿站”。“事情虽小,但很有意义,有了公益服务中心,我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彭清林坦言目前也在向其他公益组织学习,希望“清林公益服务中心”未来能有更大能量去做善事。
“益爱星是一个爱的集合体,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感谢大众的支持,也欢迎大家一起来献爱心,做公益。”肖丽娜说。她和张茹茵希望“小蜗牛”制作的每一杯茶饮能带到在城市打拼的TA们手中,为TA们解酷暑、添点甜。通讯员:杨韵之、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