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幼儿教师有着自己的教育追求,并不满足于做一名仅仅有着经验的“维持型”教师。苏州工业园区钟园幼儿园依托“探究循环”模式,让园本教研不仅仅是一种对教育实践的认识与研究,更是一种“唤醒”,成就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与交流中激活教育智慧。
“幸福共生”课程下的幼儿社会情感能力发展在钟园幼儿园已经进行实践研究有两年时间,期间围绕“培养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师幼互动”主题式系列教研更是帮助教师们的专业理念得到了更新。
在观察中解读,对话就成为了教研
师幼互动中老师真实存在的困境是什么?需要提升的空间在哪里?这两个问题是教研团队始终牢记在心的前提。“探究循环”模式中的观察、解读环节让教研的话题更接地气。让人又爱又恨的饲养活动、墙背后的情感故事……一个个现实问题、典型案例、热点话题成为了系列教研中的小主题,老师们在日常观察中解读背后的原因,在对话中找到提升幼儿社会情感能力方面存在的难点与痛点。
在行走中调整,实践就成为了教研
主题式的园本教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会持续整个学期,老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点也需要教研团队及时的支持,我们通过陪伴式教研的方式与老师一起观察、讨论,实践、调整。受到教研活动中分享的《班级里的柯尔鸭》这一案例的影响,有一位00后的老师也带了自己养的两只蜗牛到班级里,孩子们很喜欢,老师觉得是一个很好的课程生发点,但有些无从下手,于是我们教研团队在他们开展活动时一起参与、在活动后共同团讨,陪伴他们的课程逐渐生成。
在思考中改进,反思就成为了教研
师幼互动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反思中不断提升。“探究循环”模式鼓励老师思考实践中值得讨论的话题,如“蜗牛赛跑”活动中,是不是一定要想办法让蜗牛跑到终点?“农场搬迁”计划中,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需要搬家?哪些动物可以生活在一起?这些具体化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及时解决,激发了老师们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
“探究循环”模式中注重观察、持续实践、强化反思的理念让园本教研扎根日常、看见教师,致力于微小而深入的改变,在一次次循环中激发更多创意,产生如涟漪般的影响力,成就不断成长的教师团队。(郑文 马骁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