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已经开始腐烂的古代木雕作品,如何重新焕发生机?一段残缺不齐的古城墙,又如何重现原貌?如今,当人们走进一处处精美的古建筑中,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时,不要忘了背后一群人的身影,那就是文物修复师,又被称为“文物医生”。

为进一步加强浙江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弘扬工匠精神,更好地保护传承优秀文化遗产。8月19日,由浙江省文物局和浙江省总工会共同主办的2024年浙江省文物修复(木瓦作)集训班暨文物行业职业(单项)技能选拔赛在临海市开班。经过8天的理论学习、观摩交流和现场实操后,8月27日,为期三天的选拔赛在临海市海商职业技术学校开赛。

本次选拔赛分为木作文物修复和瓦作文物修复2个项目,一走进比赛现场,就能感受到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在瓦作文物修复赛场,一座座马头墙和须弥座拔地而起;在木作文物修复赛场,一块块巨大的木料在学员们的手下被塑造出一个个梁架和斗拱形状……

据此次选拔赛总裁判长、古建筑专家黄滋介绍,选拔赛作品分为两块内容,一是创作,学员根据图纸要求来完成作品,木作作品为木构抬梁细部节点、檐部柱头斗拱节点,瓦作作品为青砖须弥座、马头墙。最终看作品完成的整体效果,包括工艺水平、细节处理比如契合度、紧密度等,是否有自己的创新以及完成作品所花费的时间等。二是修复,比如瓦作的修复,主办方把一块砖座按照平时文物中最容易损坏的部位故意破坏几个点,然后让学员去修复,木作则让学员们去修复木建筑中最容易损坏的柱子墩接部位,看能否按图纸要求完成,是否有所创新等。

黄滋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职业技能选拔赛,选出能够真正代表浙江木作和瓦作文物修复水平的优秀工匠,在全国古建文物保护修复队伍中展现浙军特色和风貌。

那么什么样的水平才算得上一个优秀的文物修复工匠呢?黄滋认为,对木作和泥瓦作文物修复来说,修文物不等于修建筑,修建筑物只要修的坚固美观就可以了,而修文物不但要看修的美不美,更要看修的对不对,修复后能否体现出它的真实性和历史信息,所以一个优秀的文物修复师除了精湛的修复技艺,还要有科学思维和一定的文物知识水平,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和对文物的认知解决文物修复中的问题。

“虽然此次集训的时间不算长,但是我们希望在短时间中能够体现出一位优秀文物修复师的真实水平。”

来自绍兴的王小惠是一名木作文物修复工匠,今年65岁,有着40年的从业经验,也是本次集训班中年龄最大的学员,曾参与过包括杭州德寿宫项目在内的多项重点文物修复工程。“对我来说,比赛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此次集训是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大好机会,同行们都各有所长,让我在取长补短中吸收宝贵经验,学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

今年36岁的瓦作文物修复工匠蒋云是本次集训班中年龄最小的学员,也是本次集训中唯二的85后学员,虽然从业时间只有短短7年,却参与过国保杭州钱王祠、西湖三潭印月、台州城墙等多项重点文物的修复工作。“这次集训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蒋云说,“之前对于文物修复没有太多的理论认知,通过这次学习,更加深刻认识到每件文物其实都是有灵魂的——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等,而不仅仅是几块砖头木头那么简单,可以说,这次集训拓宽了我的视野,能让我的文物修复道路走得更远。”

相比之下,63岁的金云根则是冲着拿奖来的,当然,作为一名从业46年的木作文物修复工匠,金云根的底气来自以往优秀的“战绩”:曾先后参与过程家台门、春晖学堂、宾舍戏台与隆福庵、隘将庙、王化庙戏台、孙清简祠、湖州林埭镇朱宅、玉环碉楼等一大批重点文物工程的修复工作。谈及此次选拔赛,他金云根充满自信,“这种比赛,不是临时准备就可以拿个好名次的,但是我觉得短短一周的集训还是进一步提高了我的修复技能,我会尽全力冲刺,争取拿到好名次!”

据了解,选拔赛为期3天,最终将评选产生木作和瓦作一二三等奖各1名,优秀选手有资格被择优选派参加“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吴小敏 杨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