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实施纲要》指出,新时代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用好网络新媒体手段,既要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又要适应新形势,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技术创新,使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始终贴近青年、富有成效。
教育数字化赋能新时代“青年化”阐释,是引领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新时代的“青年化”阐释应着重从思路方向、载体平台、话语模式、传播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创新,构建新时代“青年化”阐释的思想引领工程科学体系。
一、增强“青年化”阐释思路方向的高度
只有紧跟时代的纬度,才能体现思想的高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文明发展、国家的发展正处于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而处在大时代交汇期的中国也正面临着诸多新挑战、新机遇。特别是在多元信息的“数智”时代,当代青年因为生活阅历不够、社会经验不足、认知不清晰等,进而在“杂音”“噪音”中产生困惑、迷惘、彷徨。面对数字化时代下的青年群体,怎么发声、用什么发声、发什么声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0%。青年群体俨然成为新时代数字领域的重要生产者、消费者和创造者。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战略性工作,“青年化”阐释既要宣传好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又要给青年人深度融合传递人文精神与价值导向。
为此,教育数字化要不断增强“青年化”阐释思路方向的高度。一是加强党对青年群体的领导,抓实抓细抓好青年群体。要突出把政治引领放在首位,牢牢掌控党的创新理论话语传播的发展方向,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当代青年的实际生产生活,善于用青年故事融入到党的科学理论的阐释当中去,着重凸显青年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要准确掌握青年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青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起青年愿意听、听得见、听得懂的话语体系,不断强化传播主体的能力本领,大力提升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二是注重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汲取思想智慧,善于用青年的声音引领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这就要引导青年真正认识、学习、理解、认同、信仰、运用马克思主义,坚定青年文化自信,抢占数字化阵地,把牢青年阐释话语权,营造风清气正的青年阐释环境,推动绿色、健康、优质内容成为教育数字化的主流。做到密切联系青年,竭诚服务青年,引领青年发展,从而用青年智慧去传播中国声音,用青年声音去讲述中国故事。
二、拓宽“青年化”阐释载体平台的广度
只有不断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才能更好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要充分拓展传播平台、创新传播手段,推动数字赋能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引导帮助青年群体更好学思践悟党的创新理论。2024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指出,要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政策与经验的必要性,以大力促成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当下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对“青年化”阐释平台搭建也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充分运用AI、VR、AR、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成果,充分激发人工智能与青年群体的融合活力,积极打造“人工智能+”青年生态圈。
为此,教育数字化要持续拓宽“青年化”阐释载体平台的广度。一是打造多维度新媒体文化体验。注重推进平台阵地互通融合,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畅通青年媒体宣传渠道与官方媒体平台的互通共享,形成联动发声态势,逐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方位覆盖、无缝隙衔接”全面高效的青年群体传播平台,不断增强话语传播合力。注重推进线上宣传阐释与线下思想引领的有机融合,以智能化方式对青年群体开展精准阐释,实现“千人千面”推送模式,努力在信息获取、学习工作、社会生活、交流交往、文化娱乐、认知构建、价值涵养、思想塑造等方面为青年群体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数字化渠道将数字传播大流量转化为理论宣传的正能量。二是抢占青年文化思想聚集阵地。注重根据青年群体的文化喜好,充分运用教育数字化技术,突破时空界限,丰富“青年化”阐释载体,打开青年视野,创造教育场景,构建青年文化空间,以思想含量带动传播流量,打破理论阐释者与青年群众的身份限制,提高理论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的速度和质量,给青年提供前所未有的“参与感”,赋予青年更多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青年之家”。
三、提升“青年化”阐释话语模式的温度
只有立足青年成长需要需求,才能更好打造“青年化”阐释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既把青年的温度如实告诉党,也把党的温暖充分传递给青年。”数字化赋能新时代“青年化”阐释建设不是简单的“青年+数字化”的技术任务,而是要科学构建以青年为群体、以数字化为技术的青年文化话语体系暖心工程。“青年化”阐释既要立足青年特色、用活青年特色,又要深入研究青年特点,精准把握青年思想脉搏,强化针对性,说好青年话,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有形、有感、有效的具象化作品,做到青年化阐释、青春化表达、青声化传播,让青年愿意学、想要学、学不厌。
为此,教育数字化应逐步提升“青年化”阐释话语模式的温度。一是强化合作交流的互动性。当代青年群体已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主体,机械式的理论“灌输”已不符合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要求,思想阐释的话语权更应当有温度。“青年化”阐释需要根据青年的思想和心理特点,以青年发展视角对思想理论问题、热点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议题设置和“动态选题”的再创造。“青年化”阐释需要从青年群体的情感需求出发,在双向互动平台中不断“同化”和“顺应”内容信息和情感价值,赋能青年逻辑思辨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强化青年主体体验感和参与度。同时,通过青年群体的思想交换、信息传播、情感交流中产生“二次阅读”,使文化涵养、思想引领、满足需求与教育引导有机融合,赢得更多年轻用户受众喜爱、信赖,有效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二是提升价值与情感的融合度。“青年化”阐释需要从青年群体的现实需要出发,鼓励青年结合国家大事、时事热点以及学习工作生活,在线上下载平台上展开深入的学习探讨和实践体验,将“青年化”阐释渗透至青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工作的各方面。同时,注重引导青年尝试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社会的现实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升青年全面理性地辨别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激发青年群体的思想阐释力,让青年通过数字化平台传递理论价值,表达真挚情感,传播实践意义,使之形成易记忆、高传播的热点文案,让“变量”转化为“增量”。此外,青年群体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独到视角,用喜闻乐见的阐释形式,增强青年阐释科学理论的主观能动性,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理论可听可视,思想有声有色,提高青年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四、丰富“青年化”阐释传播内容的深度
只有坚持内容为王为要,“青年化”阐释才能抓住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在目前“青年化”阐释的过程中,党的科学理论学习传播存在话题“鸿沟”、理解不到位、领悟不充分、学思践悟脱节、泛阅读浅思考等现象,这大大影响了青年群体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接受与认同。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内容为王是“青年化”阐释的铁律,党的创新理论要传得开、传得远、传得好,最根本的还是要在“青年化”阐释内容上做文章。
为此,数字教育化要注重丰富“青年化”阐释传播内容的深度。一是全力做好新时代“官宣”。深耕内容,道正声远。“青年化”阐释要以青年群体为价值指向,尊重青年群体圈层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理性、包容、坦诚和开放的态度对待青年群体圈层文化的价值观念、现实选择和发展路径。同时,“青年化”阐释要勇于破除互联网中的“信息茧房”迷思,破解“回音室效应”,善于把理论阐释从抽象到具象地精准转化,注重通过当下新闻热点、制造反差感、抓住地域情结、分析目标受众,做好青年文化的“官宣”。此外,要关注关心青年群体的文化价值、思想价值、情绪价值、参与价值、体验价值、分享价值,帮助青年群体突破信息屏障,破除青年关注对象的同质化现象,真正让“青年化”阐释有“共鸣”能“共情”,增强青年群体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二是善于凝聚文化创作合力。“青年化”阐释要注重引导青年正确平衡网上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为“社恐”青年提供高效的“社交补偿”,实现知识信息的精准触达和有效传播。同时,要善于引导青年群体在突破线下交往壁垒中获得情感价值的正向支持和数字化社交的正向引领,抢占互联网空间“青年化”阐释的主动权,在正能量传播、网络舆论斗争中不断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在思想引领、文化涵养、知识传播等方面做好隐形传播和显性传播的相统一,增强青年精神力量,彰显主流价值,从而增强青年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信息:林丽,1988年生,女,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理学硕士,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上下店路15号,350002,联系电话:15059465022,邮箱:000q813101@fafu.edu.cn.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专项课题“‘微’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探究”(JSZF202001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