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垃圾分类作为推动社会绿色转型、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提升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准确性,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筑绿色,碳寻未来”实践团于2024年6月至9月,依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南京栖霞仙林湖社区、镇江句容白沙村等周边资源,创新性地运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成功解开了垃圾分类的“方程式”,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贡献了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与活动参与者合影。 张政升摄
科普引导做“加法”,创新宣传添活力
为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团首先从科普宣传入手,通过问卷调研深入了解高校学生及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情况。随后,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理论+游戏互动”的形式,设计了一系列寓教于乐、富有南信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从“垃圾分类磁吸迷宫教案”到“环保知识小卡片”,再到“摇摇乐扭蛋机”“互动盲盒”等趣味游戏,不仅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普及了垃圾分类知识。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科普。 张政升摄

图为参与者正在进行“垃圾速分迷宫接力闯关赛”。 张政升摄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实践团联合仙林湖社区举办了垃圾分类低碳知识儿童阅读活动,以“小小分类家·动画探险记”为主题,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让孩子们在欢笑中学会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共绘绿色美好,帆布袋DIY手绘”活动,孩子们将自己的创意与垃圾分类理念相结合,制作出一件件充满个性的环保作品,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图为实践团与仙林湖社区活动参与者合影。 张政升摄
删繁就简做“减法”,明晰标准促落实
面对垃圾分类中常见的标准不清、操作复杂等问题,实践团从简化分类标准入手,通过创意DIY标语涂鸦、优化操作流程等方式,为居民提供了更加清晰、直观的分类指南。他们利用顺口溜、儿歌等通俗易懂的形式精炼分类规则,设计出个性化、醒目的宣传标语,并将其投放到校园、社区等公共场所,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分类意识和分类能力。同时,通过漫画、简笔画等直观方式简化投放指南,进一步推动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实施。

图为活动参与者“垃圾分类标语涂鸦”作品展示。 张政升摄

图为实践团成员原创宣传海报。 张政升摄
社区联动做“乘法”,榜样示范带风尚
实践团深知,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此,他们积极与周边社区、学校、企业等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以咖啡渣这一可循环利用资源为例,实践团先后举办了“皂”梦工坊——DIY手工咖啡皂、“咖啡余韵,香囊愈心”——DIY咖啡香囊以及“绿意重生”——咖啡渣微景观再造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实现了废物利用的最大化,还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激发了更多人参与垃圾分类和生态环保的热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参与者制作咖啡渣环保手工皂。 余灏摄
此外,实践团联合网络与通信学院学生会等组织,开展了“旧物新生——环保手工艺系列活动”。通过艺术再创造的形式,将废弃物品转化为实用的生活用品或装饰品,既弘扬了生态文明精神,又传播了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

图为实践团在开展“大“咖”之美,与“绿”同行”活动。 余灏摄
消解疑虑做“除法”,精准施策解难题
针对居民在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的疑虑和误区,实践团运用Kano模型进行需求分析,精准研判居民的需求点和顾虑点。通过设计科学的调研问卷和深入细致的访谈交流,团队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据此形成了详细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他们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活垃圾分类质量提升的改进措施和建议,有效解决了居民在分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共筑绿色,碳寻未来”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巧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他们不仅成功解开了垃圾分类的“方程式”,更为推动社会绿色转型、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树立了新的标杆。未来,实践团将继续秉承初心使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手段,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更多的青春智慧和力量。(通讯员:崔雪、钱丹丹、张政升、余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