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秦淮光影里的陈氏传奇——秦淮灯彩文化探寻之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者: 发布日期:2025-02-19 15:07:57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寒假,我们怀着对传统文化的炽热之心,踏入秦淮花灯文化中心,开启一场独特的文化探寻之旅。

研学当天,团队成员们准时抵达古色古香的秦淮灯彩文化中心。非遗传承人陈梦媛老师笑容满面,热情地迎接众人,她眼神中闪烁着对秦淮花灯的热爱与自豪,带领大家开启这场充满惊喜的参观之旅。
       走进花灯展示区,仿佛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幻世界。各类造型精美绝伦、色彩绚丽斑斓的花灯一一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首先看到的是一组以赤山湖为主题的大型花灯,几条栩栩如生的红色锦鲤围绕着山石,灵动的仙鹤在旁飞舞,底部蓝色的波浪与翠绿的荷叶相互映衬,“赤山湖”与“秦淮源头”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组花灯不仅展现了赤山湖如诗如画的自然之美,更彰显了赤山湖为秦淮源头的重要地位。
       不远处传统的兔子灯憨态可掬,这只兔子灯身着华丽的橙色服饰,头戴红帽,长长的耳朵上泛着绒毛的光泽,手里还抱着写有“福”字的金色物件,脚下簇拥着娇艳欲滴的花朵,仿佛是从童话中走来的精灵,活泼可爱,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值得一提的是,这盏花灯采用了先进的光电能转换设计,将科技与传统完美融合在一起。
       还有那造型挺拔的公鸡花灯,它立于花丛之中,金黄色的羽毛在灯光下闪耀着光芒,头顶鲜红的鸡冠犹如燃烧的火焰,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在凝视着远方,周围绽放的花朵被点亮,宛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巧妙的现代灯光设计,别具一格。陈老师迈着轻盈的步伐,穿梭在花灯之间,详细地介绍着每盏花灯的设计灵感和象征意义。她的声音温柔且富有感染力,仿佛能将花灯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大家沉浸其中。    

穿梭其间,我们探寻着秦淮花灯背后的文化价值。它不仅仅是节日的装饰,更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每一种图案、每一种色彩都蕴含着特定的寓意,如红色寓意吉祥,莲花图案象征高洁,这些元素巧妙融合,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其历史意义更是深远悠长。从古代祭祀活动中的不可缺少的点缀饰品,到如今闻名遐迩的艺术瑰宝,秦淮花灯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它伴随着秦淮河畔的繁华兴衰,从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走过,在民间的街头巷尾绽放光芒。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每一盏花灯,都是一部无言的史书,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岁月的温度。

介绍完展示区的花灯后,陈老师还分享了秦淮花灯荣获的诸多荣誉。从国内各大文化展览中斩获的一个个奖杯,到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赢得的阵阵赞誉,每一项荣誉都见证了秦淮花灯的非凡价值与广泛影响力,让大家对这一非遗项目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
       随后,众人移步到花灯制作车间。一进入车间,便被工人们专注的神情所吸引。他们正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扎骨架、裱糊、绘制等工序,每一个动作都娴熟而精准,每一步都精益求精。陈老师走到一位正在扎骨架的工人身旁,拿起一根精心挑选的竹子,为我们讲解:“挑选竹子可是个技术活,要选这种质地坚韧、粗细均匀的,这样扎出来的骨架才结实。”说完,她熟练地将竹条弯曲定型,动作流畅自然。接着,她又来到一位正在裱糊的工人身边,拿起一张纸张介绍道:“纸张的选择也很关键,要根据花灯的造型和设计来挑选合适的纸张,才能呈现出最佳的效果。”在讲解绘制技巧时,陈老师拿起画笔,在纸上轻轻勾勒出图案的轮廓,耐心地向大家传授着其中的诀窍。参与者们围在陈老师身边,认真聆听,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不时提出各种问题,现场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车间的陈师傅说,他小时候学做花灯,光是削竹篾就练了三年,手上全是茧子。调侃儿时经历之余,老师傅叹惜道:“但现在愿意吃这份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大家眼中也流露出对此消息的惋惜之意。

虽然客人不多,但老师傅还是会拉着好奇的孩子讲“荷花灯为什么有108根骨架”“金鱼灯的尾巴为什么要用丝线缠七层”。这些细节里藏着的不仅是手艺,更是一份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也发现,其实不是大家不喜欢传统花灯,只是时代变了,老手艺需要找到新活法。比如陈师傅的女儿,虽然从小跟着学艺,但现在会在网上直播做花灯,还和学校合作开手工课,带着孩子们用简易材料做小兔子灯;再比如他们尝试把花灯做成文创挂件,让年轻人能把它当作日常装饰。更让人感动的是,有同为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专门帮陈家人把花灯故事画成漫画,发在短视频平台上,让更多网友看到一盏灯背后的坚持。这些点点滴滴让我们相信,老手艺不会消失,只是需要换一种方式和今天的世界对话。

作为参与这次实践的学生,我们觉得,陈氏灯彩就像一盏温暖的灯,它照亮的不只是秦淮河的夜色,还有我们心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它告诉我们,有些东西跑得再快也不能丢——比如手作的温度,匠人的专注,祖辈传下来的那份“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执着。或许未来,这些花灯会出现在更多地方:商场橱窗里、年轻人的书桌上、甚至动画片的故事里,但只要它的根还扎在秦淮河边的老作坊里,只要还有人愿意坐下来,一刀一竹、一笔一画地延续这份手艺,这份属于中国人的浪漫就不会被遗忘。

研学活动虽然在大家的意犹未尽中结束,但经过这寒假的走访、学习和亲手尝试,我们对陈氏秦淮花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情。那些挂在秦淮河畔的精致花灯,不仅是节日里的装饰,更像是一代代手艺人用双手写下的故事书。从跟着老师傅学扎竹篾、糊绢纸,到看着他们一笔一画描出花鸟鱼虫,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一盏简单的花灯要做上十天半个月——每一道弯曲的竹条、每一片贴合的绢纸,甚至颜料干透的时间,都要靠经验和耐心去打磨。秦淮花灯作为南京地区熠熠生辉的传统民俗手工艺品,承载着源远流长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金陵古城中,缓缓流淌的秦淮河,承载着多少六朝金粉和风韵。漫步在秦淮河畔,看着两岸的灯火,听着悠扬的江南小调,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古代。秦淮花灯作为民间艺术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创造力,希望今后这项非遗技术不仅会被传承下来,更会被融入进大家的生活中(供稿人:朱欣妍、岑琬琪、丁姚瑶、王欣雨、   程慧茹、蔡文婷、孙慧)。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